王选,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师从江泽涵、程民德、丁石孙等一批著名学者。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6年,王选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只有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1961年,王选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3年,王选在研究过程中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他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连续两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他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当时这样做的理科教师很少,所以“收听敌台广播”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王选的一条“罪行”,但这对他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作用。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1965年,回到北大,与陈堃銶、许卓群等同事进行DJS 21机的ALGOL 60编译系统设计工作,1967年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推广,成为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之一,被列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
1966年,旧病复发,因“文革”北大环境混乱,到昌平北大分校休养。1967年,与陈堃銶结为夫妻,搬回北大。1968年3月,再回上海养病。父亲被打为“现行反革命”,成为“专政对象”,家中环境大变。同年12月被扣上“偷听敌台广播”的帽子,召回北大,进学习班“交待问题”,只能周末回家。在陈堃銶的理解、鼓励和照顾下,度过了艰难岁月。1969年,因身体状况不佳,被命从“学习班”回家“思过”,成为被打入“另册”、只拿劳保工资、长期在家养病的老病号。1972年,从同事处得知,北大参与研制的DJS150计算机遇到磁带纠错的难题。在家用手工对几百种编码方案进行筛选、计算,设计出磁带2位纠错方案。1975年,王选投入到“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制工作中。 1975年开始,王选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一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使中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得到了彻底改造。
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1976年9月,电子工业部在了解了王选的方案后给予大力支持,把“748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北京大学,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1979年7月27日,经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精密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一张八开报纸底片。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北大参观后,给予很高评价。 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同年王选晋升副教授。 1981年开始,王选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 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后,王选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1993年,王选退出科研一线。 1995年7月,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王选任院长,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这一年,王选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9月王选做出决定: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12月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王选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 2001年,出席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开幕式,出席中文信息学会成立20周年暨换届大会开幕式。 2002年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2003年,在十届政协一次会议小组会上做《关于发展信息产业的若干建议》的讲话,同年出席全国政协《中国京剧音像集萃》新闻发布会并主持会议。及出席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主持开幕式。
2004年,出席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并讲话。先后出席“ 电子政务公文系统标准与技术高层论坛 ”、 “首届民营企业高峰会”、第四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国际研讨会、“ 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 ”启动暨成果汇报大会、全国书画家国庆座谈会开幕式、2004中国企业创新年会、 “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等并讲话。主持全国政协京昆室举办的“保护扶持昆曲艺术”和《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二期工程新闻发布会。 2005年,出席中南海高层协商会,并递交书面建议,出席并主持九三学社建社60周年纪念大会,出席2005中国eBook产业年会并讲话。同年接受中央台11套及中国京剧杂志社采访,对荀慧生诞辰105年、保存京剧戏曲资料发表看法;接受中科院及《科学时报》采访,就院士增选及问题发表看法,《科学时报》以“院士未必总是学术权威”为题予以报道。会见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希望有关部门对网络出版项目予以支持。此为王选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为北大计算机所2005年科研总结暨表彰大会录制新年致辞。 2006年1月3日,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题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同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在王选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是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学习的光辉榜样。他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卓越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王选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生动诠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