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山五园>皇家美食
这些神秘的宫廷菜,你见过几道?
字号
  提起宫廷菜,必然会让人联想到鲍参翅肚、山珍海味。皇家宴席总是穷奢极欲、豪华无度。岂不知,清代的宫廷菜中有不少是皇家早年就吃惯了的俗菜,待到坐定江山,依然不改饮食习惯,对当年的“俗菜”一样钟情喜爱。一方面是饮食习惯使然,另一方面则是油大肉多的大菜不可能常年进食,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显示排场和地位的摆设。相信好多厨师都对宫廷菜有着莫大的兴趣,那么本期红厨网,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宫廷菜的事儿。
  细查清代宫廷膳档,发现在清宫帝后的饮食中,几乎每天都有俗菜俗食上桌,有的大菜却几乎成了摆设,端上来又端下去,只是在御前走走过场,成了宴席中的“龙套”。
  现列一菜单,其实菜品主食与家庭俗菜无异:大杂烩、炖吊子、小虾米油渣炒菠菜(或韭菜)、炒豆腐、炒鸡蛋、小葱拌小虾米、青蒜炒肉丝、炖菠菜、野鸡瓜、烂鸭拆肉、肉丝汤饭、发面火烧、猪肉馅侉包子……无疑是大众菜谱,其实皆为乾隆的御膳佳肴。
  在高档的山珍海味中,人们常欣赏名大菜大的名菜,譬如九珍烩、佛跳墙之类,听着很雅致,讲着有故事。其实,无非是各种原材料混杂一起的“一锅烩”,老宫廷菜中就有大杂烩一菜。比如以猪肉、猪杂为原料的杂烩,包括猪肉、猪肠、猪肝、猪肚、猪肺等,混杂炖烩而成。如果其中没有猪肉,只有“下水”,便称为“炖吊子”。
  “炖吊子”和“大杂烩”都出现在宫廷御膳中,而且一直没有雅名,如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晚膳中就有“炖吊子一品”。在以后的发展中,鲁菜庄馆菜中一直保留了炖吊子,包括二荤铺、小饭摊都会做此菜。不少京城主妇也可以做得一手原汁原味的炖吊子。
  此外,宫廷老菜中也有使用下脚料做原料的菜品,但人们总是不太相信,皇家也如此“寒酸”,其实确有此类菜品。
  早年,人们用猪板油提炼大油后,剩下的油渣不舍丢弃,便用油渣再做食品,油渣葱花饼就是贫寒之人极喜爱的佳品。
  还有沿街叫卖的烩油渣,也是当时京城穷苦人的解馋小吃,而宫廷老菜中也真有油渣菜,如“小虾米油渣炒菠菜”便是其中之一。
  此菜在宫廷御膳中经常出现,做法是:将上等猪板油切成指头大小的丁,炼好白油后,油渣成焦黄色,香且脆;选紫根小菠菜,最好是鲜嫩味浓的洞子菠菜,切段焯水,攥干备用;小虾米当选鲜活河虾,去须枪,油煸透备用;用虾油起锅,炸葱、姜米,放入油渣,煸菠菜断生变软,下炸后的小虾米之一半,加盐、料酒、酱油、清汤,烧至熟透,装盘,再将另一半小虾米盖顶即可。
  此菜原料要求细嫩,包括活河虾、洞子菠菜和焦黄油渣。菜要焖软,味要香透。颜色红、黄、绿相映,口味鲜香,尤其适合佐吃老米膳,不油不腻,开胃下饭。
  宫廷中的俗菜不胜枚举,如肉丝汤饭既是皇家宴席中的常见品类,还是千叟宴中的座底饭食。有的老人饭后用袍服兜着汤饭回家,便是俗话所说的“吃不了兜着走”。
  老者不是贪图口福,为的是显示皇恩浩荡。肉丝汤饭使用的是老仓米,酱起锅,煸透肉丝,下清汤或白肉汤,调口味,下饭烫透,点香油,撒韭菜段出锅。
  此种烫饭因为米粒清爽,不会粘连成粥,肉丝无团粉而香浓,加之酱香和韭菜的香气,全解正餐之油腻。
  但是现在不少厨师不会烫饭,甚至认为汤饭是处理剩饭的“折箩”(北京方言,也作“合菜”,意指吃完酒宴后将剩下的菜不问种类混合在一起)。可见,传统的烹饪技术已经失传不少。
  以上这些俗菜,当前的大庄馆和酒家都不屑理会了,几乎没人再做,其实,真是没人再能做好,做出原汁原味来了。因为做这些菜,需要能耐大、架子小的大厨,所以现在,不少人已经不愿再去问津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俗菜了。
  比如以前在京城便有不少单挑小吃,技术非常简单,但是总会有人青睐,甚至不吃此口其他便索然无味。例如大麦粥、卤丸子、炸三角等等。没有因制作此类食品成为大师的,但是,不少大师却做不出此类小吃。
  如今宫廷的俗菜,不但几乎失传,而且也几乎没人重视,主要是人们不了解大俗大雅的道理。
  以上所述,不是简单提倡宫廷老菜,而是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即使是俗菜,也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不学不练,依旧无所成功。
  宫廷菜也称为仿膳菜,其以“稀贵、奇珍、古雅、怪异”著称。如今,大清国虽没了,但是宫廷菜却已流入民间,保留着贵族风范和气质,普通人也能一睹芳容。不过要说如今的宫廷菜正不正,估计谁也说不清;要说好吃不好吃,古人的口味跟现代人口味又完全不同。
  我国的宫廷风味菜肴,主要以几大古都为代表,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临南、郢都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华贵珍奇,配菜典式有一定的规格。
  这种传统从商周以来一直保留。如《礼记·内则》中说的“八珍”(所指有许多不同说法,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不衰。
  宫廷菜的具体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唐代的水陆八珍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之说,不仅有陆产,而且有水产。以后的迤北八珍、天厨八珍,野味占主导地位。到了清代,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跳出宫廷,出现于市肆,有山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下八珍等名目。元明以来,宫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宫廷菜,其特点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形色美观,口味以清、鲜、酥、嫩见长。
  宫廷菜还十分讲究菜肴的造型艺术,图案造型要求做到象盆景一样美观悦目。在造型手段上主要动用的是"围、配、镶、酿"等工艺方法。"围"就是以素围荤,以小围大,并注重利用荤素菜肴本身在色彩、质地、口味、营养成分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来协调整盘菜肴的色泽调味,烘托主料,突出主味,使两者在口味、营养等方面起到互相补益调剂的作用。
  下面,请大家来欣赏一组宫廷菜。
  20道宫廷菜赏析
  宫廷炮豚
  清宫南乳肉
  御膳小酥肉
  葱烧苔蘑
  肉碎焖扁豆
  清炒素虾仁
  清宫小排
  山西过油肉
  苏造肘子
  京味芥兰
  富贵叫花鸡
  鲍鱼扒鹿唇
  醋拌贝裙
  云游驼峰甲
  大漠扒驼蹄
  淳熬
  淳母
  淮山补肾汤
收藏
评论
登录
退出登录

验证码不正确

未注册手机号验证后自动创建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您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认证
证件类型
姓名
证件类型

实名仅用于您是否为真人用户,不会对信息做任何采集与保留, 请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