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所说的三山五园为: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但悲哀的是,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其中位于香山静宜园的香山寺也不例外。
偶然得知一个好消息,香山静宜园的香山寺在前几天终于修缮完毕开放了。据说这次修缮动用了顶级的施工质量,完美的复原了鼎盛时期的样貌,还等什么,出发。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手机拍摄,画质不佳见谅)
坐标:北京市,香山静宜园内。
行脚津门系列之香山禅寺。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山,在清代称为静宜园。是三山五园之一。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将圆明园升为离宫,开始大规模扩建,将其面积由300亩扩大至约3000亩,并命名了“圆明园二十八景”。乾隆帝即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兴建。他首先在乾隆二年(1737年)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随后在乾隆十年(1745年)在其东边修建长春园。同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为宏丽,香山因此而成为北京西北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永安禅寺”始建于唐代,具有近千年的历史。也是北京城历史最早的人文景观之一,和香山的文脉源头。堪称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清康熙年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香山寺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整体寺院布局灵活巧妙、空灵秀雅、动静相济,寺院建筑与整体山势充分融合,文化价值极高,在中国寺院建筑中非常罕见。

北京香山寺始建於唐为《吉安寺》、《香山寺》二寺,至金代合建成《大永安寺》,至元代重修改名《甘露寺》,明代重建易名《永安禅寺》,清代乾隆時扩建御赐《大永安禅寺》现在全部复建完毕。

山门
第一区域为香云入座牌楼至听法松;
第二区域为天王殿至圆灵应现殿;
第三区域为眼界宽至青霞寄逸楼。

香山寺后苑建有《眼界宽》敞厅,两侧为《爬山廊》,上至《青霞寄逸》楼,环抱而成后苑,苑中有《詹卜香林阁》《水月空明殿》並建有假山,只惜於1860年、1900年两次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毀並劫掠一空,只余一片废墟。现在终于可以重现繁华了。好了下面开始让大家一饱眼福。
天王殿

入门见得弥勒佛(布袋和尚)

四面为四大天王雕塑
上得石阶,左边是鼓楼,右边是钟楼。

这个石碑是乾隆的文物碑,名曰《娑罗树歌碑》。保存完好,形制规整,为四方体,东侧刻满文、南侧刻汉文、西侧刻藏文、北侧刻蒙文。
这个碑为明代石碑,在清代重造寺庙时候被掩埋,在这次重建过程中发现并重新矗立。
一路上坡,一座永安牌坊矗立在前。

这块石屏为文物原件,东侧刻三座塔形图案,每一图案中又刻有佛教经典,分别是:《八大人觉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塔身镌刻佛像、花卉等饰样;西侧刻有乾隆御笔文殊菩萨、燃灯古佛、观音菩萨,并刻有御制赞语。

圆灵应现殿,内有复原铜胎三世佛(横三世佛)、泥塑十八罗汉、泥塑倒座观音等,这也是静宜园内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大殿重修后气派非常,上书乾隆御笔《圆灵应现》。

左侧为文殊殿。
一个设计精巧的石门,完全按照清代鼎盛样貌复建。

走过眼界宽,豁然开朗,到达后苑的精华之处。

后苑部分依山萦回而建,南北各衔四十六间游廊。

拾级而上,欣赏景观。

这便是香山寺的最高处-青霞寄逸楼。

站在此处俯瞰景观,全寺的面貌尽收眼底。

遥想当年乾隆帝也在次俯瞰,并做下诗文:
寄题香山禅房(乾隆十年作)
青来纱牖应宛在,花谢海棠亦未妨。
笑我不曾醒幻鹿,因风偶尔忆禅房。
白生虚室原无著,绿引平林想更长。
每对清和愁不雨,世间谁者傲羲皇。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来源:快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