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淀文教>海淀文教>文教新闻
追寻播火者足迹——李大钊系列故事第三期《青春》
2021年07月22日 | 来源:
字号
  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
  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
  这篇《青春》,饱含着李大钊先生再造青春之中华的理想,更激起了无数热血青年的满腔救国豪情。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2卷第1号起更名为《新青年》,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李大钊立即投身到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以《新青年》为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大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1916年9月1日,27岁的李大钊在日本撰写的代表作《青春》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上,在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他由季节上的春天想到了人生命中的春天,想到了政治上的春天,渴望中国能够摆脱腐朽衰颓的局面而重新找回国家的春天。
  回国后的李大钊先生反对复辟帝制、参与创办报刊、开展思想启蒙,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也叫醒了时代。
  李大钊寄希望于青春中华和青春中华之青年,指出“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他认为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号召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这篇充满朝气蓬勃的革命进取精神的文章,对激励当时广大中国青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李大钊以文报国,并坚信中国的青春即将到来。其在《晨钟报》创刊号中写道:“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均展现了李大钊先生对青春的定义和对青春人的期盼。
  《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这样形容张桐饰演的李大钊,“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他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画面中”。这位闪耀在红色历史中的革命先辈,不止矗立在画面中,更矗立在人们心中。
  我辈青年看《青春》
  定以行动树立青年榜样
  以青春传承时代理想
  弘扬五四精神
  做新时代的爱国青年
  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这盛世如您所愿
  北京海淀
收藏
评论
登录
退出登录

验证码不正确

未注册手机号验证后自动创建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您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认证
证件类型
姓名
证件类型

实名仅用于您是否为真人用户,不会对信息做任何采集与保留, 请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