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字藕舫,绍兴会稽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二年毕业。后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公费生,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年(1913)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五年,在美国加入任鸿隽、杨杏佛等发起之“中国科学社”,任《科学月刊》。七年秋,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应聘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九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该馆。十五年,到天津南开大学教地理学和气象学。十六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筹建气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立南京气象台,开展气象研究,奠定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基础。十九年起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为中国出席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解放。学校几度搬迁,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始终依靠师生,坚持“求是”校训,并亲自撰写《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使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转辗赣、湘、两广到达遵义,被誉为“文军的长征”。三十五年,迁回杭州。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积极支持于子三等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公开揭露反动派杀害于子三-。次年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三十七年3月,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