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淀文教>大师风范>大师名录
谢国桢
字号
  谢国桢,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祖籍常州武进,其曾祖时举家迁到河南商丘,后到安阳。其祖父谢愃,嗜书成癖,插架甚丰。谢国桢少年时,虽家道中落,家中仍有《说文解字》《文心雕龙》《何氏语林》《唐文粹》等书供其翻阅。耳濡目染,遂对文史产生兴趣,后成一代明清史大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纵观谢国桢一生,实在与天津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情缘。
  image.png
  1919年春,十八岁的谢国桢从河南安阳赴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加入爱国团体“敬业乐群会”,投身于“五四运动”。1925年夏,他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与刘盼遂、刘节、王力、吴其昌等人同窗,交游密切。其间,完成其处女作《明季奴变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清蓄奴之风转盛的原因。他的毕业论文《顾亭林学谱》,深得梁任公赏识,后于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
  image.png
  1927年,谢国桢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由其业师梁启超安排,到天津梁先生“饮冰室”教授其子女梁思达、梁思懿等读书;同时在任公亲自讲授和指导下,研究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及建筑园林史迹。其间,谢国桢参加了梁启超主持的《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编辑工作。茶余饭后,谢国桢最爱听任公讲述学问与典故,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多年以后,谢国桢对于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时方三鼓,炎热初消,日映微云,清风徐至,二三子侍吾师梁任公先生于中庭,从容问先生少年时事。先生兴之所至,娓娓而谈,二三子听之欣然忘倦,不觉狂蹈,回视河汉,时已微曙……”(《梁启超先生少年逸事》)
  在“饮冰室”虽仅一年时间,但于谢国桢生平学问至关重要。正是“饮冰室”丰富的藏书,引导谢国桢对于晚明史籍的注意,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史学生涯。“饮冰室”见证了梁启超与谢国桢的师徒情谊,任公的谆谆教诲让他念念不忘。谢国桢之所以终生痴迷明末清初的历史,其实是对任公师的精神与意趣的传承。次年,梁启超把子女送到了南开中学,也把谢国桢介绍到南开中学教书。后来,谢国桢曾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任职和执教。
  image.png
  1949年9月,谢国桢受聘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天津。他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史教研室主任,讲授明清史、目录学、历史文选等课程。在南开大学,谢国桢依然身着灰布大褂,手拿传统的小包袱,像是一位旧时的教书先生。他经常与一些青年教师共同探讨学问,耐心解答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谢国桢的弟弟谢辰生先生,在其口述的《忆弢盦》文中回忆:“大哥刚主曾和我言,那时他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很多青年教师经常到家里来讨教问题,来得最勤,提问题最准确的当属弢盦(来新夏,号弢盦)。”教学之暇,谢国桢也继续他的晚明史研究,完成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与张献忠》等论文的撰写,编纂了《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他这阶段最为重要的研究是完成了《南明史略》;195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以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断限,是一部显示谢国桢南明史料功底的开创性史学著作,是按照唯物史观来分析南明史的重要成果。
  《南明史略》出版后不久,谢国桢即应郭沫若之召,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任研究员。前后累计,谢国桢在天津学习、工作和生活了近二十年。
收藏
评论
登录
退出登录

验证码不正确

未注册手机号验证后自动创建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您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认证
证件类型
姓名
证件类型

实名仅用于您是否为真人用户,不会对信息做任何采集与保留, 请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