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他的画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近现代文人绘画的高峰。1919年3月,齐白石到京定居,在这里,他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名声鹊起,可以说是最早、最励志的“北漂”。
为探寻这位国画大师在北京的足迹,近期,海淀区图书馆(北馆)联合新华书店地安门店,开展“追寻齐白石的北京脚迹”专题讲座,邀请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张楠、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涛、北京文史馆杨良志作为主讲,与读者一起寻觅齐白石在北京的“那些年”。
张楠老师系统总结了齐白石在北京的“足迹”,介绍了所有他在京居住过的地方。法源寺是齐白石初入北京的住所,这里对齐白石影响深远。张楠老师简单介绍了法源寺的布局后,与读者共同赏析齐白石在法源寺期间创作的国画、篆刻作品,并真实还原了齐白石在法源寺的生活和见闻。
在法源寺期居住间,齐白石进一步拓展了交友范围,见识了多样的书画风格,增长了阅历。法源寺住持道阶和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是齐白石的湖南同乡,爱文人翰墨,和湖湘文人多有交游,其禅室多有文人书画点缀其间。1919年,齐白石参加由道阶和尚发起的法源寺丁香诗会,认识了更多的文化名人,在交流中提升自身艺术造诣。
除了法源寺,齐白石还曾居住于龙泉寺、石镫庵、观音寺等地,在这些地方,白石老人留下了哪些故事?又创作出了哪些作品?张楠老师根据扎实史学功底,为读者们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如果说,道阶和尚让齐白石在北京开拓了眼界。那么,陈师曾就是慧眼识珠的“伯乐”。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当时已名满天下,他鼓励齐白石“衰年变法”,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创新之路。齐白石也留下“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话语,形容二人亲密的关系。
张涛老师梳理了齐白石的日记、信札,以及交往线索等私密的史资,还原了齐、陈两人来往的细节,并介绍了建国后白石老人为文艺界作出的贡献和所获的荣誉。
齐白石95岁那年,文化部在雨儿胡同甲5号给他分了套四合院儿。杨良志老师以“齐白石的雨儿胡同去来”为题,介绍了四合院的布局结构、发展变迁,以及白石老人的生活过往。住在雨儿胡同不到一年之后,齐白石就因为睡不踏实觉,又搬回了自己的跨车胡同15号。
齐白石一生为人心胸坦荡、为学勤奋上进,对艺术执着认真,勇于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此次讲座,使读者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沉浸艺术美的同时,更从老先生的身上学习了从艺与做人的精神境界与追求。
海淀区图书馆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