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若繁星的明代文坛中,王嘉谟也许算不得声名远播,但当人们翻看明清以来关于北京的笔记、方志时,此人的名字却常常映入眼帘,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明代文人王嘉谟的笔触,漫游一下彼时风光旎旖的海淀。
历史上关于此人的记载并不丰富,王嘉谟(1559-1606年),字伯俞,号弘岳,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之后他入朝为官,初任行人司行人,迁礼科给事中,累官布政史,官至四川参知政事。王嘉谟是顺天府人士,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作品结集为《蓟丘集》,里面收录了大量关于京畿的散文与诗作。
王嘉谟在考取进士之前,曾居于西郊海淀读书,在闲暇之时,常常流连于山水之间,感受山野之闲趣。他曾有《海淀望西山》诗云:“西山吾夙好,水竹幸为邻,晴日苍烟在,青苔古树新。雀勤雏尚殷,登报容愁人。岩壑朝将往,丹棱沜可津。”在他的笔下,毫不见明末乱世之纷杂,诗人于西山感受着山林野趣,便成就了这清丽之章。
王嘉谟曾作《海淀偶题》四首,其中两首颇为精彩,将京西海淀的风情展现无遗:
燕市尘尘影,无人惊日斜。半程西郭地,一水隔山家。荒竹抽高笋,野桃报晚花。丹青多殿阁,只此似京华。
植杖林坰外,栖迟不自期。十年更地主,一日偶山陲。湖阔雁凫静,风过香气随。未衰诗酒业,闲赏称清时。

明代海淀西湖示意图
“湖阔雁凫静,风过香气随。”确实形象地反映出海淀当年景自天成的婀娜风光的真实情景:辽阔静谧的湖面上,群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荷香、稻香、花香,微风吹拂依依的杨柳,香气阵阵袭来,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王嘉谟于万历癸未(1583年)春三月,读书于海淀,其地与沜为邻。他“暇得以游息其间”,于是作《丹棱沜记》,详细介绍了海淀丹棱沜的形成、大小、水流、景色等,除了咏景、抒情之外,还记录了大量当时京西海淀的景物。成为后代研究这一地区的重要文献。
如现在北京大学西校门外南边十几米远处当时有一座桥,那时也是引人驻足的一个去处。《帝京景物略》载:“西园之北,有桥,曰娄兜桥,一曰西勾。”吴彬所绘《勺园祓禊图》上可见勺园西墙外北侧有一座石拱桥,应为此桥形象。

《勺园祓禊图》上的娄兜桥

娄兜桥现存遗迹
王嘉谟有两首诗作皆和娄兜桥相关,一首为《海淀西勾桥上作》:微风何澹澹,杨柳荫重围。遥遥石梁前,春水荡清晖。蹞步丰林间,宿雨随人飞。长歌振岐路,捐佩向村归。

《海淀娄兜桥上观鱼 信步西行 境益清胜》节选
另一首名为《海淀娄兜桥上观鱼 信步西行 境益清胜》,诗引三百余字,介绍当时海淀的风物,中有“帝京西十五里海淀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又南凑于湖,北斜邻岣嵝河。又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桁。河东南流入于淀之夕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棱沜。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二十亩沉洒种稻,厥田上上。湖圜而驶于西,可以舟。其地虚敞,西有贵人别业在焉,土木甚盛。”在大致勾勒了海淀的水系后,他又介绍了“贵人别业”,当时的清华园附近的景物。文载:“西湖(即今昆明湖),东有古祠,断碑尚存,乃元上都路制使朶里真撰文,上有丹棱沜字,余皆磨灭,沜虽小,然忽隐忽潴,连以数里,可舟可钓,足食数口,负山丛丛,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胜选也。”追溯了“丹棱沜”一词的起源,此说至今仍时时被引用。

明代海淀附近园林水系复原图
王嘉谟在经过海淀三圣祠时,曾有《海淀三圣祠前作》,中云:“新祠歧路带前途,十里草生春不孤。忆我有乡迷处所,坐看雨气出西湖。”在他的故乡北京的西郊,一片雨雾迷蒙当中,诗人找寻到了西湖的湖畔小筑。在这里,他游览山水、考据湖畔、展卷读书、泼墨为文,完成了心灵的栖居。
资料来源:1.段柄仁,张宝章.北京地方志·古镇图志丛书·海淀.北京出版社,2010.
2. 李彦来.海淀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12.
3.“文旅海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