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丹棱文苑>了解海淀>古典园林
【三山五园研究】颐和园昆明湖水溯源
2020年11月05日 | 来源:
字号
  万寿山颐和园是清代三山五园中以水取胜的皇家园林,其水称昆明湖。昆明湖金代称金水池,元代称瓮山泊、七里泊、西湖,俗称西海子、大泊湖。明代一度改称金海。清乾隆皇帝建清漪园,疏导玉泉诸派,汇于西湖,易名曰昆明湖。昆明湖水面(含后溪河)占颐和园总面积的74%,有212公顷。昆明湖与北京城始终同饮一河水,血脉相通,共同成长,搞清楚渟泓的昆明湖水,养育北京城的水也就清楚了,研究昆明湖水源的重要意义即在此。
微信图片_20201105143430.jpg
  一、从北京地质图认识昆明湖
  北京地质图(1:250000)标明在今海淀区阳台山以东,北到阳坊,东南到冷泉、太舟坞,东北到辛立屯、白水洼,在平原的这个范围内,地下是新生代(距今300万年至现在)陆相含泥炭粘土。泥炭又称草木炭,是埋藏地下的古代未完全腐烂分解的水草等植物体。陆相含泥炭粘土生成条件是要有丰富的水源。
  从北京地质局得到的《西北郊草木炭矿勘察图》证实这个区域地下草木炭量近417万立方米(高里掌附近300万立方米,冷泉、太舟坞一带储量117万立方米)。高里掌草木炭形成于距今10100年—7700年。[1]高里掌村是民国之后的名称,清《光绪昌平州志》[2]称高立庄。明代称高丽村[3],元代称高梁店[4]。显然,高立庄、高里掌是由高梁庄谐音来的。高里掌村从1958年开始开采草木炭,开采了三十多年。西埠头村也曾开采。证实这个区域有草木炭矿藏,古代这里有丰富的水源。我们暂称这块湿地为高梁庄湿地。
  海淀区还有一块湿地,在百望山以东,海淀镇南北一线以西,北到马连洼,南到南坞的这个范围内,地下也是新生代陆相含泥炭粘土。时限范围距今14000年—7500年。地质部门将这里河湖相沉积命名肖家河组,我们暂称之为海淀湿地。古代高梁河串联起高梁庄、海淀两大湿地,东到通州,汇入潞河(今北运河)。居海淀湿地中部的瓮山泊(昆明湖)自然有玉泉水汇聚,也有从西北来的高梁河水。
  二、高梁庄与《水经注》的高梁之水、高梁水和梁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有高梁之水、高梁水、高梁河、梁山,都有一个以木字为底的梁字。梁字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指桥,通常说桥梁。海淀区的高梁庄湿地西面的阳台山,中间主峰高1278米,两侧山峰6、700米,山形颇似桥梁,山下当地人称阳台山为西大梁。《水经注》云高梁之水:“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经过)蓟东一十里。其水又东南入㶟水,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5]高梁庄湿地位于蓟城西北,其西的阳台山是北京城近郊区泉源最密集的地区[6],有一类泉2个,二类泉20个,金山有一类泉1个二类泉1个,占城近郊区泉总数的55%。山上的泉水下流,至山麓河滩潜伏地下,在平原复出为高梁店,所以发源于高高梁山的高梁店(高梁庄)就是蓟城西北平地泉,《水经注》称为高梁之水。蓟城西北平地泉的高梁之水,流到蓟城北附近,一定要东南流,而《水经注》曰,“东注”、“又东”,水不能到蓟城北,此处似脱一南字,应为“东南注,迳燕王陵北,又东南流迳蓟城北”。高梁之水经过蓟城北、蓟城东,东南流注入㶟水。当时㶟水经过蓟城南七里,东流到通州,后来南摆改道不从蓟城南东流,改为南流。从蓟城南到通州的㶟水故道,即现在的凉水河。㶟水改道后,高梁之水单独走㶟水故道(凉水河)东到通州入潞河。从蓟城北到通州的高梁之水,与今高梁河入三海东南流,入龙潭湖到左安门、马驹桥东到潞河的踪迹相似。高梁之水是高梁河的天然源头。《水经注》所说的高梁水、高梁之水都经过蓟城北,统称高梁河。
  高梁水是高梁河的人工源头。三国时期征北将军刘靖,曾建戾陵堰、车厢渠引㶟水(今永定河)水入高梁河,称之为高梁水。高梁水“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又东南经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丘水。”[7]高梁水、高梁之水都经过蓟城或蓟县北。蓟县北的高梁水与现在的坝河、通惠河相似。据考证,高梁庄湿地西南距永定河二十里,河北岸有军庄村,村西山峰名车头崖,村东有地名碑碣子,正是车厢渠经梁山南转向东北、渠南岸立刘靖碑的地方。出山口有旧渠遗迹,名车子沟。故判断㶟水是经过今军庄沟北汊和寨口沟的车厢渠流到高梁庄湿地。《畿辅通志》称:戾陵堨,堨在宛平县西北,安各庄南,两梁山间,古高梁河旧渎上。[8]与军庄车头崖到高里掌的河道踪迹吻合。安各庄即今南北安河村,村南有香峪大梁,村西有西大梁(阳台山)。香峪大梁与西大梁之间有一水量很大的季节河,源头称大白水,经周家巷沟入高梁店,应是古高梁河旧渎。
  军庄、寨口、南北安河、高里掌一带的地形地貌、河道遗迹、流传地名证明高梁水、高梁之水、高梁河就在海淀区阳台山一带。
  元代《析津志》记载了阳台山下的高梁河:高梁河原出昌平县山涧,东南流至高梁店,经宛平县境,由和义门北水门入抄纸坊泓渟,逶迤自东坝流出;高梁入海子内,下万宁闸,与通惠河合流,出大兴县潞河。[9]昌平县山涧即今海淀区前后沙涧和昌平区前后白虎涧。高梁店又称高梁庄,即今高里掌。和义门是明清时的西直门。抄纸坊在西直门内以北索家坟一带。从和义门北向东流的明清北护城河、坝河就是高梁河的分支。海子是已经消失的太平湖以及积水潭什刹海西海、后海、前海。万宁闸在海子东岸,又称澄清闸、地安桥,俗称后门桥。海子水经万宁闸东流入通惠河,直到通州入潞河(北运河)。通惠河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通惠河从积水潭到通州;广义的通惠河从昌平白浮泉东到通州。这里指的是过了万宁桥之后的通惠河,所以是狭义的通惠河。古代文献记载的地名,是千百年前流传到成书时仍然存在的。所以《析津志》记载的高梁河是自古已有的,与《水经注》记载、《北京市地质图》的标示相吻合,从蓟城西北平地泉(高梁店)到通州的高梁河是真实可信的。
  三、高梁河水入瓮山泊
  三国时代的车厢渠高梁水里的永定河水是否流入昆明湖,因文献匮乏无从考证。有专家认为昆明湖是在永定河从石景山北侧垭口往东北流的古清河故道上。笔者觉得,以现在的地理形势,数千年前的永定河不能越过石景山垭口,即使越过也不应该走地势高的小西山东麓。地质图标明石景山西侧是断裂带,地势低洼,永定河没有舍弃低洼的断裂带南流,反而翻越垭口东北流的道理。《水经注》和其他文献记载车厢渠、戾陵堰、梁山在城的西北,而石景山在城西。所以,笔者认为石景山不会有戾陵堰,永定河水也不会经石景山流进昆明湖。
  直到金代定燕京为中都,曾开金口引卢沟水东到中都城北,再到通州,想用卢沟水解决漕粮运输问题,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急浪大,泥沙壅塞不能行船而告失败。到泰和年间,有翰林应奉韩玉引温榆河水系的一亩泉水入高梁河,东到通州高梁庄,解决了漕运用水问题。《光绪顺天府志》记:金运河导源一亩泉。金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通漕。世宗时,开卢沟金口通漕无功。泰和中,韩玉建言,开潞水漕渠,盖用一亩泉为源也。[10]高良河即高梁河,白莲潭即积水潭。泰和(1201—1208)是金章宗年号。节即拦截,使高梁河水不入或少入积水潭,直接南流到金中都城北的闸河,漕运首次成功。用一亩泉水济漕是韩玉首创。经考证一亩泉在西来马眼泉和虎眼泉之间、今昌平区辛店村。一亩泉南流到双塔,现在称辛店河。继续东流为双塔河、北沙河,入温榆河。一亩泉属温榆河水系,并不通高梁河。所以就要开凿一条人工河道,把一亩泉水引入高梁河,史书记载这条人工河道叫官河。官河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县,入高梁河;一曰双塔河,在州西南三十里,经双塔店入榆河。[11]可见官河开凿于金,官河沟通了温榆河和高梁河,温榆河的一亩泉水与高梁河合并流到通州。
  元代郭守敬在金引一亩泉河道的基础上,将白浮泉水西折引进一亩泉河道,经官河入高梁河,东到通州。《元名臣事略》曰:至元二十八年,郭公守敬上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12]由此可知,大都运粮河在郭守敬开通惠河之前已经用了一亩泉水。郭守敬用白浮泉水通漕,也还用一亩泉水,通过官河把白浮、一亩泉水,加上拦截虎眼、马眼等泉水输入高梁河,使高梁河水量大增,漕运大获成功,忽必烈赐名通惠。从白浮泉到瓮山泊的河段,又称白浮瓮山河、白浮堰。通惠河是从昌平白浮泉到通州,全长一百六十里一百零四步。
  金代的瓮山泊即有玉泉水,又有高梁河水,还有温榆河一亩泉的水。元代瓮山泊保留了金代的玉泉、高梁河水、一亩泉水,并增加了温榆河水系的白浮泉水。
  明永乐年间在昌平始建明皇陵,君臣迷信白浮泉水逆地势往西,经过皇陵前,有伤地脉,于社稷不利,故放弃了白浮泉西流河段的疏浚。一亩泉水到肖家河分为两汊,一汊过肖家河闸东流入了清河,一汊经过青龙桥闸入西湖(瓮山泊)。由于缺乏治理,白浮泉、一亩泉、高梁河水流入西湖及城内三海的水量锐减。明代早中期治理通惠河只是疏浚狭义的通惠河,上源独引西湖(瓮山泊)一泉,水量有限漕运能力很差。直到嘉靖七年(1527)御史吴仲建言全线治理通惠河,白浮泉、一亩泉、高梁河水重回西湖,通惠河的漕运能力得以恢复。
  自明嘉靖至清代乾隆时期,已经过了二百多年,通惠河的官河、白浮泉西流的人工河段,疏于维护管理很容易遭到毁坏,所以,到明末时,官河淤塞,白浮泉、一亩泉不再入高梁河。白浮泉恢复南流入东沙河;一亩泉只入双塔河。高梁河也不入西湖,改道为南沙河。
  乾隆十四年(1749)弘历作“麦庄桥记”即云:《元史》所载通惠河引白浮、瓮山诸泉者,今不可考。[13]第二年作“万寿山昆明湖记”重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于麦庄桥,《元史》所载白浮、瓮山诸泉云者,时皆湮没不可详。[14]此时通惠河引的白浮泉水流进西湖的踪迹都找不到了,只有玉泉仍进西湖,成为清代通惠河的唯一水源。
  明末清初的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曾记载有青龙桥河入南海淀,再流入巴沟,出巴沟南流到白石桥,合高梁河。其依据是明代王嘉谟的《蓟丘集》、蒋一葵的《长安客话》、刘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等多种文献。但是,乾隆皇帝以当时水脉为准,认为《日下旧闻》《春明梦余录》都错了,同归于失实。“高梁之水自由玉泉发脉,汇为昆明湖,流为长河,以经高梁而为通惠河。”[15]只认识高梁桥附近短短的一段河道为高梁河,以为高梁河源自玉泉山,不知道高梁河水曾经入昆明湖。
  清乾隆十五年(1750)弘历在瓮山建清漪园,将畅春园以西的西堤改为清漪园的东堤,瓮山南、耶律楚材墓以西的好山园、石舫附近的大片土地沉入湖底,瓮山西北、功德寺以南的大片水面消失。原本在瓮山西的瓮山泊北缩南扩到瓮山之南,成为昆明湖。乾隆还把水量不大的香山、碧云寺、卧佛寺诸泉水收集起来,通过石槽汇集到四王府,再高架石槽引到玉泉山,汇入昆明湖,使昆明湖成为城市园林和漕运用水的大水库。清漪园建成后,瓮山改称万寿山,瓮山泊改称昆明湖。
  元明时期的瓮山泊(西湖)在功德寺之前。《析津志》记载:西湖景在县(昌平)西南五十里青龙桥社,玉泉山东。其湖广袤一顷有余,旧有桥梁水阁,湖船市肆,蒲茭莲芡,拟江浙西湖之盛,故名。今仅一漫陂而已。[16]元代的《朴通事諺解》记西湖景色:西湖是从玉泉里流下来,深浅长短不可量。湖心中有圣旨里盖来的两座琉璃阁。远望高接青霄,近看时果真奇哉!那殿一刬是缠金龙木香停柱,泥椒红墙壁,盖的都是龙凤凹面花头筒瓦和仰瓦,两角兽头都是青琉璃;地基地饰都是花斑石、玛瑙幔地。两阁中间有三叉石桥,栏干都是白玉石。桥上丁字街中间正面上,有宫里坐的地白玉石玲珑龙床;两壁厢有太子坐的地石床,东壁也有石床。前面放一个玉石玲珑酒卓儿。北岸上有一座大寺,内外大小佛殿、影堂、串廊,两壁钟楼。金堂、禅堂、斋堂、碑殿,诸般殿舍,且不索说,笔舌难穷。
  殿前阁后,擎天耐寒傲雪松,也有带雾披烟翠竹,诸杂名花奇树不知其数。阁前水面上,自在快活的是对对鸳鸯。湖心中浮上浮下的是双双儿鸭子。河边窥鱼的是无数目的水老鸦,撒网垂钓的是大小渔艇,弄水穿波的是觅死的鱼虾,无边无涯的是浮萍蒲棒,喷鼻眼花是红白荷花。
  官里上龙舡,人们也上几只舡,做个筵席,动细乐、大乐,沿河快活。到寺里烧香随喜之后,却到湖心桥上玉石龙床上,坐的歇一会儿。又上琉璃阁,远望满眼景致,真个是画也画不成,描也描不出。休夸天上瑶池,只此人间兜率。[17]
  元代西湖在玉泉山之东、瓮山青龙桥之西,元代大承天护圣寺(明代改功德寺)之南,景色绝佳。西湖中的两座琉璃阁明代文献已经没有记载,只记功德寺前有三废台,或许是琉璃阁和两阁之间的三叉石桥的遗迹。说明当时功德寺前已经没有水面,西湖面积大大缩小。
  清乾隆时修昆明湖,瓮山南的陆地沉入湖底,水面海拔大约提高2米,现在昆明湖最高水面49米。昆明湖水位提高,淹没了瓮山前的好山园以及石舫附近的陆地,龙王堂成了湖中小岛。昆明湖水位提高,才有后溪河、谐趣园、霁清轩水。1966年循高梁河踪迹建京密引水渠,没有完全走高梁河故道,京密引水渠水地势必须高于高梁河故道,否则不能流入昆明湖。
  清代仍为漕运水源的玉泉,至上世纪60年代,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和降雨减少、永定河建水库截流等原因,西山泉源水量大大减少甚至枯竭。昆明湖最后一个水源玉泉,上世纪30年代出水量2立方米每秒,60年代出水量减少一半,1975年彻底断流,昆明湖只能通过京密引水渠调入密云水库水。自此,昆明湖失去了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当地泉河水。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昆明湖里有了千里之外的湖北丹江口汉江水。
  纵观瓮山泊(昆明湖)几千年的历史,其水源是由盛变衰直到枯竭、不断接受外援的一个曲折过程,从中可见北京城水资源并不丰足,而且日益减少,只好不断寻求外援。永定河的援助有失败也有短时的成功,温榆河的援助非常成功。现在受援的高梁河踪迹消失了,出援的温榆河一亩泉、白浮泉也都干涸了,北京水资源的匮乏形势十分严峻,保护水资源的工作任重道远。
  [1]马学慧、夏玉梅、王瑞山《我国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载《地理研究》1987年3月第七卷第1期。
  [2](清)缪荃孙、刘万源等《光绪昌平州志》第148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版。
  [3](明)沈榜《宛署杂记》第4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4](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第9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
  [5](清)杨守敬、熊惠贞《水经注疏》卷十三,第119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北京泉志》第38页。1983年12月。
  [7](清)杨守敬、熊惠贞《水经注疏》卷十四,第1222至122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清)《畿辅通志》10—34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9](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第9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
  [10](清)周家楣、缪荃孙编纂《光绪顺天府志五》第134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11](清)顾祖禹《方舆纪要》《光绪顺天府志五》第1298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
  [12](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三,第1498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
  [13](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三,第1638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
  [14](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三,第139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
  [15](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二第1313页,《万泉庄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
  [16](明)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引《析津志》,此条《析津志辑佚》中未见。
  [17](明)吴仲撰、段天顺、蔡蕃点校《通惠河志》第62—63页。中国书店1992年3月版。
转载自三山五园
收藏
评论
登录
退出登录

验证码不正确

未注册手机号验证后自动创建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您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认证
证件类型
姓名
证件类型

实名仅用于您是否为真人用户,不会对信息做任何采集与保留, 请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