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丹棱文苑>了解海淀>当代海淀
带你云赏 | “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之青玉老人山子
2021年01月05日 | 来源:
字号
  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
  本次展览以马首回归为主线,分为圆明重光、万园之园、马首回归三个单元,展览面积117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约100组件。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更多的展览内容,小编将带你一起去“云赏”其中的精美展品,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青玉老人山子。
 

  雕刻上或园林中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一类物件叫做山子,所谓玉山子,即在玉石上雕刻出人物、山林景观等,制作时先绘出平面图,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图命名。在玉山子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这种山林景观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表现和渗透着绘画的章法。最早的巨型玉山子是“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其实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令皇家玉工制成,现藏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
  1985年,在圆明园别有洞天遗址出土了一件明朝晚期的玉山子,全称为“青玉老人山子”。该玉山子高19厘米,宽14厘米,厚7厘来。此件器物质地为青玉,采用立体圆雕的技法,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出嶙峋的奇石。两位长髯的老者并排端坐在山中,面带微笑,神态和蔼,宛如两位隐士在山林中静坐休憩,吟诗作赋。人物的神态生动,须发、衣纹雕刻得清晰流畅。此山子原应有底座,出土时已遗失。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居福海东南隅山水间,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前后,时称秀清村,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是座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园中园。雍正时期曾在此处开炉炼丹,乾隆(1736-1795年在位)、嘉庆(1796-1820年在位)二帝常在此园居住。
  别有洞天选址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四周被高山围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狭长的湖面,湖西建有城关,建筑则分布在湖的南北两侧。正殿“别有洞天”殿坐落在湖北岸,初为五间卷棚悬山顶殿宇,乾隆中前期改建成三卷五间大殿。
  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别有洞天殿西添建了一个回廊小院,院内放置有一个太湖石——青云片。青云片与万寿山乐寿堂院内青芝岫系姐妹石,都是当年明代书法家米万钟从房山采得的,本来想一起运到自己的勺园内,但因各种原因被扔在了良乡,乾隆从西陵祭祖后遇见此二石,命人将此二石运至西郊,大的被放置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小的就放置在别有洞天时赏斋内,并赐名“青云片”。
  在时赏斋院湖对岸临湖还建有石舫一座,乾隆赐名“活画舫”。石舫内设有大小桌椅可供休息,舫内还挂有《八仙图》一幅。
 

  别有洞天南岸在乾隆中后期及嘉庆时期屡有添建,变化较大。此处亭台错落、环境幽雅,很适宜修身养性、读书写字。所以南岸建筑多以书斋为主,如写曙斋、染碧斋、写琴书屋、自达轩等。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别有洞天五间敞宇“西为纳翠楼,西南为水木清华之阁,阁西稍北为时赏斋”。纳翠楼即三卷殿西邻之东西向三间小楼,上层外檐悬乾隆御书“纳翠楼”黑漆金字一块玉匾,匾文净高54厘米、宽147厘米。内额曰“挹清芬”、“悬圃”。该楼在乾隆初年图上未显,应为乾隆十六年添改而成,同年闰五月御题楼额。二十四年见御制诗,并“纳翠楼五咏”,即咏镜水、屏山、松风、萝月和静观。
  从匾额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感触到园林的意境,引发遐思妙想,领悟到幽深清远,含蓄隽永的诗情画意。
  现别有洞天遗址已全面整修山形河道,绿化环境,先后修复石舫基座和西山四方亭。现今此处还留有石舫的基座。
圆明园遗址公园
收藏
评论
登录
退出登录

验证码不正确

未注册手机号验证后自动创建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您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认证
证件类型
姓名
证件类型

实名仅用于您是否为真人用户,不会对信息做任何采集与保留, 请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