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村史馆历时两年多的筹建已于12月11日上午建成开放,网上展馆同步上线。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既讲述企业、企业家和科技进步史,又介绍科学家和街区、社区变迁史的中关村主题展馆。位于双榆树西里18号,中关村大街东侧、燕山大酒店斜对面,是一栋二层红砖小楼。占地6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共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由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创办,是海淀区首家街镇级展示中关村历史人文科技变迁的展览馆,未来将力争成为承载中关村地区人文情感、创新体验的文化新地标。
中关村村史馆展览分序厅和中关村记忆、科学进军、创业试验、中国世界四个篇章,立体、全面介绍了“中关村”从一个地名到行政区划再到逐步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辉煌历程。
展览第一篇章“中关记忆”分海淀前世、中关之名、风气之先、迎接新生四个部分,讲述了1949年以前的中关村。鲜为人知的是,在不同时期的地图中,中关村的地名有“中宫”“中关”“中湾”“中官村”和“中关村”等多种写法,《成府村志》将其写作“钟关”。1953年3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迁到这里,在印制公用信封、信笺时,将地名写成了“中关村”。随后,中科院各所陆续迁入,都以“中关村”为通讯地址,才将地名固定下来。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确立。
第二章“科学进军”着重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为中关村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分奠基科学城、四海归国心、科学新基地、科学城变迁、科学的文化、社区初建、特楼居民、社区往事8个部分,内容详尽、生动、感人至深。
1951年,中科院第一座现代化科研建筑——近代物理所大楼(也叫原子能楼)在保福寺以北破土动工,它是中国核科学的摇篮,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几十位两院院士。随后,一座座现代化科研大楼拔地而起,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关村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科学城。
从1960年代和2019年的两张院所分布图中可以看到,5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就像一座巨大的“孵化器”,不断衍生出更多新兴学科,不断孵化出更多科研机构。
第三章“创业试验”讲述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40年,分华夏硅谷梦、电子一条街、互联新世纪、今日中关村四个部分。
第四章“中国世界”通过一个短片展现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展馆内共陈列了350余件展品,包括生活用品、科技产品、档案资料等多个种类。其中有200余件来自于企业及60余位“村民”的家中,有116件来自于中科院北京分院。
著有《风干的记忆:中关村“特楼”内的故事》的作家边东子一家,1959年搬进被称为“特级专家楼”的科源社区13号楼,住在郭永怀家楼下。得知村史馆征集展品的消息,边东子捐赠了家中一张用了50多年的老书桌,这张书桌曾见证了发生在特楼里的故事。
展厅中,还原景重现了“特楼”中钱三强家的书房。戴上VR眼镜,仿佛走进钱老的书房。这要感谢钱老的家人允许建设村史馆的工作人员走进特楼里钱老的家中,实景拍摄了360度的照片。
在中关村街道辖区居住生活着110多位两院院士。序厅东西两侧的墙上、去往地下一层的楼梯侧面,悬挂着历年来采集的60多位院士的手模。
村史馆建筑除一层西侧和地下一层作为展览空间外,其余部分还包括一层的阶梯书店、中关村村史馆特色文创产品商店、中关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展示中心以及二层的多功能厅、会议室、办公室等。

中关村村史馆同时挂牌“中关村众享荟”,作为居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目前已经开展了“中关村众享荟国际人才沙龙”等活动,为高密度城市的街区更新支招。
村史馆后院,通过花园营造的方式召集居民动手建设了一个生态花园。里面设有厚土堆肥、雨水花园、节水花园、阳地花境、昆虫屋、林下花径、五感路、蚯蚓塔等区域,居民可以在这里接受、体验生态教育。
村史馆西侧是全长仅158米的双榆树西里二条,拆违腾退后经过街区更新,被改造为“中关村众享荟科学人文体验街区”。通过弧形跑道串起9个不同功能的休闲交流区,有有声图书馆、生态花园、建身娱乐区、儿童游乐区等。“1960年,中国第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诞生”……地面上还镶嵌了40块石板,以中英文对照形式,介绍了和中关村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或重大科研成果。
三山五园